南方配资 马库斯孤注一掷!刚把618张侵华照片给中国,转头订了日本的机票_劳伦斯_日军_相册
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档案室里,618张泛黄老照片刚被小心放进恒温柜。
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中,黄浦江的浊流仿佛浸染着血泪,龙华寺的断壁残垣下堆积着无辜者的遗体,街头怀抱孩子的妇人眼中满是绝望与空洞……
这些直击人心的画面,是日军侵华暴行最铁证如山的记录!
2025年8月4日,法国友人马库斯把618张日军暴行的照片无偿捐赠给了纪念馆,马库斯不仅把照片捐赠给了咱们。
他还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,他想在11月的时候把这些照片带去日本宣讲,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们知道历史的真相!
展开剩余90%马库斯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想要去日本的?他在准备这些照片的时候都经历了什么?
他把滚烫的历史捧了出来!
马库斯的外祖父劳伦斯,是个上世纪三十年代漂在上海的法国摄影师。
1937年8月,日军的炮火撕裂了上海的宁静。劳伦斯的工作室靠近苏州河,他亲眼目睹日本兵如何把平民逼到墙角。
一个漆黑的夜晚,他带着相机潜入街巷,拍下了那些人间炼狱的景象:滚落在青石板上的头颅、被捆绑在树上的妇女,以及趴在母亲尸体上啃着手指的孩子。
他的中国助手死死拽住他,声嘶力竭地喊:“别拍了!会要了你们全家命的!”警告一语成谶。
劳伦斯把照片塞进墙壁的夹缝,用水泥严严实实地封死。
然而,纸终究包不住火,风声还是传了出去。没多久,日本宪兵冲进他的工作室,砸烂了相机,烧掉了底片,甚至带走了他两个年幼的女儿!
劳伦斯带着唯一幸存的儿子逃回法国后,对这段往事绝口不提,甚至对家人谎称那些只是些“无关紧要的风景照”。
这个谎言,他维系了一辈子。
沉默,是一辈子无法安睡的诅咒
沉默的代价是劳伦斯后半夜痛苦的哭泣,以及一句“我对不起中国人”的临终遗言。
开口的代价,却是家破人亡。劳伦斯选择了前者,在深深的愧疚中度过余生。
然而,这种被恐惧扼住喉咙的选择,并非孤例,也并非没有另一面。
1938年的南京,一个叫罗瑾的15岁照相馆学徒,在为日本军官冲洗胶卷时,意外发现底片上竟是日军砍头、活埋中国人的血腥画面。
少年罗瑾,血气方盛,冒着杀头的风险偷偷加洗了三十余张,并挑选其中16张装订成册。
他把这本相册藏在厕所的土墙洞里,但有一天,相册不翼而飞。罗瑾以为真相败露,惊恐之下连夜逃离了南京。
他不知道,相册是被同学吴旋无意中发现的。吴旋翻开相册,立刻意识到这是日军侵华的铁证。
此后数年,他带着这本相册辗转多地,甚至在日军突击检查时,把它藏进毗卢寺一尊佛像的底座。
直到1946年,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征集证据,吴旋才从箱底拿出这本用生命守护的相册。
它最终成为南京大屠杀案的“京字第一号证据”,谷寿夫也因此被送上了军事法庭的审判台。
罗瑾和吴旋,一个保存了真相,一个递出了真相。他们和劳伦斯一样,都手握着滚烫的历史,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。
敲开那堵沉默了七十年的墙
有时候,最沉重的遗产是那些未被讲述的故事。2010年,马库斯在整理外祖父遗物时,好奇地敲开了那面沉默了七十多年的墙。
墙缝里掉出来的,是一个用油布包裹着的相册。
翻开第一页,他看到了年轻的外祖母和两个小女孩——其中一个,正是被日军杀害的、他素未谋面的姨妈。再往后翻,一幅幅血淋淋的画面让他心如刀绞。
照片背面潦草的铅笔字——“1937年11月5日,罗店,日军焚烧村庄”——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家族尘封的伤痛与愧疚。
马库斯决定替外祖父开口。这个决定在家族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母亲哭着问他:“难道你想让我们全家都被日本人盯上,遭到报复吗?”表姐在电话里骂他“疯了”。
随之而来的是更直接的威胁:公寓门上被泼了红漆,贴着“滚回中国去”的字条。
一个冰冷的匿名电话,直言若不收手,他和他七岁的女儿都别想活。马库斯把女儿送到外婆家,自己躲进小旅馆。
记者问他是否后悔,他平静地回答:“我外祖父说过,有些事,当时不做,一辈子都会做噩梦。现在我做了,晚上才能睡得踏实。”
一场不为报复的“对话”
2025年8月4日,这618张原版照片被正式移交给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。
馆长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这些照片会告诉后人,历史没有被遗忘。”至此,一个家族的秘密似乎画上了句号。但对马库斯而言,这仅仅是个开始。
捐赠仪式刚结束,他就订好了11月去东京的机票。
他并非意气用事,而是成立了一个名为“中国回声”的协会,招募了200多名志愿者,其中一半是日本年轻人。
他们正在调试VR设备,计划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1937年的上海街头。
他想让日本的年轻人戴上眼镜,亲身体验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,感受焦糊与血腥混合的气味,直面一个穿着蓝布衫的小女孩哭着向他们求救的场景。
“这并非虚构的故事,是真实发生的一切,”马库斯说,“他们的祖辈,可能参与过。他们的父辈,可能听说过。但最重要的是,他们这一代,不能再假装不知道。”
总得有人先开口
历史是什么?
它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几行字,而是劳伦斯藏在墙缝里的恐惧,是罗瑾和吴旋用生命守护的相册,更是马库斯在威胁与孤立中做出的选择。
它关乎我们每个人,面对那段无法磨灭的真实时,将选择沉默,还是勇敢发声。
马库斯选择了后者。他孤注一掷,并非为了报复,而是想替那些早已无法说话的人,把真相喊出来。
11月的东京,会有人倾听吗?
或许答案已不那么重要。重要的是,总得有人先开口。
参考资料:
法国小伙马库斯和友人离开哈尔滨再抵北京,计划11月带抗战照片复印件去日本宣讲-极目新闻-2025-8-9
参考资料:
法国小伙马库斯和友人离开哈尔滨再抵北京,计划11月带抗战照片复印件去日本宣讲-极目新闻-2025-8-9
发布于:安徽省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